在我国,偷税漏税行为虽然属于违法行为,但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被判刑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解答。
我们要明确偷税漏税的定义。偷税是指纳税人采用隐瞒、欺骗等手段,不按实际收入纳税;漏税是指纳税人因过失或故意未缴纳应纳税款。虽然这两种行为都违反了税收法规,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,对于初次偷税漏税且情节较轻的纳税人,可以采取补缴税款、缴纳滞纳金和行政罚款等方式进行处理,而不会被判刑。
那么,为什么我国对偷税漏税行为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呢?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,需要保障税收稳定。对于偷税漏税行为,如果一律判刑,可能会导致部分纳税人因害怕承担过重法律责任而拒绝纳税,从而影响财政收入。
2. 我国税收制度尚不完善,纳税人在税收法规理解和遵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。因此,对于初次违法且情节较轻的纳税人,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,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。
3. 我国司法资源有限,对于大量偷税漏税案件,如果都进行刑事处罚,将给司法机关带来巨大压力。因此,在保证税收秩序的前提下,对于部分案件采取行政处罚,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。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偷税漏税行为可以肆意妄为。对于屡教不改、情节严重的偷税漏税者,我国法律依然会依法予以刑事处罚。因此,广大纳税人要增强法治观念,自觉遵守税收法规,共同维护税收秩序。
偷税漏税一般不判刑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法律责任。面对税收法规,我们都应该严格遵守,共同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